7月17日,在角樓圖書館,又是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盛宴,吸引了二十幾位各年齡段的“粉絲”遠途前來,講座嚴格執行疫情管控措施,經過網上報名,聽眾們帶著口罩,間隔地坐著,雖然人少,但氣氛熱烈。吸引他們的是一位熟人——有名的禮樂文化學者,傳統文化演講人賈福林老師,他的講座常常新穎、豐富、深刻,內涵和外延都極大,“粉絲們”說聽一聽就“勝讀十年書”。而且賈福林老師和藹可親,風趣幽默。一個個知識點,隨著一個個故事典故娓娓道來,不僅聽著受益,而且是一種精神享受。
古香古色的角樓圖書館
賈福林老師十分謙遜,盡管他學養很深,備課也非常認真,PPT做得出奇的漂亮,每一個題目,每一幅圖片,字體的變化和字號的大小,顏色的變化都十分講究,但是他還是生怕有瑕疵。不僅如此,在學問上,他總是精益求精,生怕有錯誤而誤人子弟。因此他精心地提出了自己的口號:“三人行必有我師,一起學習祖先的智慧”。說大家都是他的老師,口號征求大家的意見,大家十分感動,都說好,報以熱烈的掌聲并高聲朗讀,一場輕松快樂的學習就這樣開始了。
謙遜而意蘊深長的口號
這堂課介紹的主人公,大家十分陌生,名字甚至也很怪。不是人們熟知的古代大詩人,大畫家,他的畫兒,與傳世名畫無緣,而且還關聯著一個特現代的詞匯——科學文藝。為了便于大家了解,理解,賈福林老師先做了大量的鋪墊——多講時代背景。
豐富的歷史畫面與生動的演講
中國古代是農業大國,貧窮落后,農民生活非常艱苦,農民一輩子臉朝大地背朝天,吃不飽穿不暖。但古代成語:“男耕女織”,“晴耕雨讀”,還有“耕讀傳家”,甚至“耕讀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”??雌饋碜韵嗝?。非也!除了戰亂旱澇這些天災人禍兇猛泛濫的時候,農民的力量無法抗爭而悲慘痛苦以外,在中國五千年農耕社會,大多數時間,農民辛苦并快樂著?!澳懈棥笔且环N幸福生活狀態。古代農耕社會的中國人民,創造了豐富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。因為有秩序和諧的文化,中國人民勤勞、勇敢、智慧,耕織科技非常發達,遠遠領先世界。在九百多年前的南宋,有一個畫家兼詩人,畫了一大長串畫,不僅得到當朝皇帝的大力推崇,而且皇后還給題詞。后來元、明、清三代的皇帝也都十分重視,許多大畫家都臨摹過,甚至漂洋過海,傳遍世界,影響世界,他的作品被外國人稱為世界最早的科普巨作——他就是樓璹。
講座PPT特征鮮明的封面
金色的陶牛,黃色的金蠶,強烈的耕織文化符號在一張黑白風景照片上顯得格外醒目,同時透射出渾厚的歷史感。大家被深深的吸引,跟隨賈老師追尋著中華歷史的輝煌與滄桑。
《耕織圖》超越了傳世名畫,當朝皇帝宋高宗力推,吳皇后題字。元、明、清三代頗受朝廷青睞,眾多名家大腕,如趙孟頫、仇英、焦秉貞、冷枚等,都模仿過他的《耕織圖》。
為什么?因為“民以食為天”“大德曰生”。吃飽穿暖是基本的生存需求,而保證老百姓有飯吃,有衣穿,就是朝廷和各級官府首要的職責。重農的結果是糧食豐收,有大量的庫存,米價十分便宜,例如唐代天寶年間13文開元通寶銅錢就能買一斗米(折合現代6.25公斤)。宋代的糧食產量比唐代有大幅提高,在著名的皇家糧倉含嘉倉,儲存著580萬石糧食,千年不腐,種子還能發芽。糧食的產量和貯存都是中國古代發達的農業科技成果。
說到科技,這出現了一個詞:科學文藝。聯想到一個人,賈福林老師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。
鄭公盾先生
《中國科學文藝史話》
鄭公盾科學文藝紀念會(左一為賈福林)
2019年10月22日中國科協召開了一個科學文藝的紀念會,紀念一位中國科學文藝的重要開創者——鄭公盾先生。鄭公盾先生的兒子鄭季功先生今天來到講座現場,賈福林老師邀請他對鄭公盾的科學文藝貢獻做了介紹,他展示了鄭公盾先生的遺作《中國科學文藝史話》,這是一部凝結著鄭公盾先生全部心血的著作,由其長女鄭維整理出版。此書榮獲“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圖書類銀獎”,《鄭公盾文集》榮獲了“第三屆世界華人科普圖書銀獎”。2019年有幸出席紀念會的賈福林老師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:“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新時代,中國的發展更加需要科學文藝的繁榮,吸引青少年熱愛科技,立志當科學家,而不是當所謂‘明星’,在當前特別是要讓孩子們遠離毒教材,把我們的少年兒童培養成國家的棟梁,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文化復興”。
賈福林老師的觀點振聾發聵,他希望媒體及有關部門,提請國家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科學文藝的事業。
就這樣,一部900多年前的科普畫冊,引發了一個有關中華文化復興的大課題。在大家都被感動并陷入凝思的片刻,賈福林老師列出了樓璹《耕織圖》的三條評價:
一是勸農教化詩畫融合藝術天下初祖,
二是獨辟蹊徑農業科技詩畫藝術經典,
三是時空跨越聯姻傳播科學文藝首創。
這是賈福林老師講課與眾不同的地方,他把結論先告訴大家,便于大家在后面的聽課中理解。接著,一幅明代景泰皇帝朱瞻基的《嘉禾圖》把大家又拉回了古代,具有藝術天分的景泰皇帝,把禾穗畫在了青銅的花瓶中,這是何意?正好梅花院士陳俊愉的兒子,插花大師陳秀中也慕名來聽課,他說:他研究插花,但這幅《嘉禾圖》他從未見過,表明了景泰皇帝重農思想和獨特的藝術表現思維,這和《耕織圖》“勸農”思想一脈相承??磥砭疤┗实垡彩菢黔q的大“粉絲”。
明代景泰皇帝朱瞻基繪《嘉禾圖》
書歸正傳,為了把《耕織圖》講透徹,賈福林老師如數家珍地介紹他的資料,中華農耕文明在遠祖炎帝、黃帝時期就形成的文化傳統,“重農桑以足衣食”數千年傳承。中華民族很早就進入農耕社會,農業十分發達,炎帝發明農耕,嫘祖發明蠶桑。先農壇、先蠶壇,社稷壇是國家祭祀,歷代國家管理者都把農耕作為第一要務。各級政府和民間重農蔚然成風,農業科技十分發達,領先世界,這就是《耕織圖》的文化大背景。打春牛,皇帝親耕,祭祀先蠶神,都是古代社會生活中場景。
古代《打春?!纺戤?/span>
南宋樓璹在任于潛縣令時,繪制《耕織圖詩》45幅,包括耕圖21幅、織圖24幅,呈獻給宋高宗,皇上專門召見他,深得宋高宗贊賞并獲得吳皇后題詞。將其《耕織圖》宣示后宮,一時朝野傳誦,引發了《耕織圖》發展的第一次高潮,作品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許。天子三推,皇后親蠶,男耕女織,中國古代美麗的生活圖景廣泛傳播。各地新繪的《耕織圖》不斷出現,形成了中國科技史、農業史、藝術史中一個獨特的現象,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大瑰寶?!陡棃D》歷經近千年流傳到世界各地。
《耕織圖》現在發現的主要版本有: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(美國國會圖書館藏)、清雍正時期陳枚繪本(臺北故宮博物院藏)、清康熙時期內府刊本(哈佛大學圖書館藏)、清代彩繪本(Getty研究所藏)、《佩文齋耕織圖》和刻本(信州大學圖書館藏)、耕織圖(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)、文化5年(1808)和刻本(東京國立博物館藏)、狩野永納摹寫和刻本(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)、傳元代程棨摹樓璹繪本(美國賽克勒美術館藏)。
傳元代程棨摹樓璹繪本
賈福林老師特意強調了這樣一個成語:同篋襲弆。這個成語與《耕織圖》元代程棨摹本有關。元程棨qǐ摹樓璹《耕織圖》共二卷,元代以后《耕圖》和《織圖》在長期流傳中分離。清代乾隆皇帝后獲得此二卷,十分珍視,乾隆皇帝作御筆題序和詩?!耙蛎Dqiè襲弆jǔ舉”,珍藏于圓明園貴織山堂中。1860年英法侵略圓明園,大肆掠奪宮廷珍寶,元代程棨摹本《耕織圖》同時遭劫, 現藏美國賽克勒美術館。
1984年,大慶市發現一卷南宋《耕織圖》中的“織圖”摹本,每幅畫面下面均有高宗續配吳皇后親筆楷書題注,表達了南宋朝廷對此卷的重視。這卷“蠶織圖”,現藏于黑龍江省博物館,是公認現存最早的《耕織圖》摹本。
南宋之后,《耕織圖》流傳摹寫不衰。主要傳世版本有現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的南宋梁楷款《耕織圖》(織圖15幅),元代趙孟頫《耕織圖詩》,藏于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元代程棨摹本《耕織圖》,明代傳仇英本《耕織圖》、明代宋宗魯刊《耕織圖》等。
接下來,賈福林老師講解了《耕織圖》的影響和藝術特色。
《耕織圖》描繪細致入微又富有藝術感染力,是樓璹對農業生產的長期觀察體驗和高超藝術造詣的結果。在任縣令時,跑遍于潛縣治十二鄉的周邊地區,深入田頭地角,出入農家,與有經驗技術的農夫蠶婦研討種田、植桑、織帛等技術、經驗、得失。尤其難得的是,畫面展現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圖像,為研究農業技術、特別是農具留下了無法從文字中得到的珍貴資料。例如《灌溉》《一耘》圖,繪出了當時使用戽斗[hù dǒu]、桔槔和龍骨車抽水灌田的情景。從《收割》圖中看到的是一幅緊張的割稻場面?!犊棥泛汀杜驶ā返葓D繪出了當時已經使用的素織機和花織機,使人們形象地了解時蠶桑及紡織的發展面貌,所記載的許多耕織知識和生產工具一直沿用至今。
清雍正彩本《耕織圖》
《織圖-暖蠶》
頤和園耕織圖景區是古代重農桑思想的園林式表現,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(1750年) 清漪園時期。以河湖、稻田、蠶桑等自然景觀為主,建有織房、染房、蠶房,江南水鄉情趣頗為濃郁。有澄鮮堂、玉河齋、延賞齋、蠶神廟、水村居等建筑,把元代畫家程棨繪《耕作圖》與《蠶織圖》48幅,用雙鉤法陰刻上石,鑲嵌于玉河齋游廊之上。乾隆手書“耕織圖”三字并贊詩五首,陰刻于昆侖石碑,立于玉河畔。內務府把地安門織染局遷來,將“男耕”與“女織”珠聯璧合,融為一體。自此宮廷絲綢上繡的“織染局”專用標志,全部改用"耕織圖”。又命圓明園的十三家蠶戶遷來,四周環植大量桑樹,蠶沙交錯,心裁聲聲,使“耕織圖”景觀更加名不虛傳。1860年,英法聯軍野蠻焚掠頤和園后,耕織圖景區僅存“耕織圖”石碑。1998年復建,占地面積25公頃,核心景區4公頃,水面8公頃,復建了主體建筑,13間游廊中依照當年陳設48塊仿制耕織石碑,古代《耕織圖》景觀,在盛世重現。
頤和園昆侖石乾隆皇帝所書耕織圖三字
頤和園附件后《耕織圖》江南鄉村水景
《耕織圖》的現代啟示與傳承。自從《耕織圖》誕生以來,中國發生數次《耕織圖》熱潮,歷朝歷代皇帝極為重視,著名畫家模仿不斷。還出現許多文化衍生品,同時傳入日本、朝鮮等國,繼而傳入歐洲。最先是以農耕科技教材傳入,先進的中國農業科技成果,大大促進了歐洲的農業發展。后來又作為藝術珍品受到歐美的青睞,不僅許多《耕織圖》摹本被歐美博物館收藏,視為至寶,而且產生許多文化衍生品,藝術品出現“中國風”,日本的浮世繪出現了專門的“蠶織錦繪”的工藝品種,歐洲石刻版畫竟然出現了高加索人種皇帝的《親耕圖》等等?!陡棃D》成為中外藝術創作和商業模仿的永不枯竭的源泉,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,一直延伸到今天,這在世界上不得不說是一種奇特的藝術經濟現象。例如康熙五彩耕織圖棒槌瓶,2022年蘇富比春拍成交157萬美元,折合人民幣近一千萬元。
康熙五彩耕織圖棒槌瓶
康熙五彩耕織圖棒槌瓶(局部)
歷史在前進,中國輝煌的農耕時代也已經遠去。雖然世界已經進入了高科技時代,甚至“元宇宙”的時代,但是人們的生活不僅不如中國農耕時代的古人那樣愜意,甚至出現生存危機。本次《耕織圖》講座,激發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過去和現在,思考人類的未來。我們發現,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給現代人以太多的警醒和啟示。
英國《經濟學人》周刊2022年5月21日刊登題為《即將到來的糧食災難》的文章,指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需要各國共同行動。
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狀況發布:2021年全球受饑餓影響人數8.28億。新冠以后增加1.5億。
英國《經濟學人》封面
也許是巧合,《耕織天下》講座成功舉行第二天,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浙江省青田縣開幕。此次大會倡導搭建多邊合作的交流平臺,凝聚行動一致的國際共識,實踐豐富鄉村振興的要義內涵,促進農耕文明的互鑒、傳播和傳承。國家領導人指出: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,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。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,堅持在發掘中保護、在利用中傳承,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。中方愿同國際社會一道,共同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,進一步挖掘其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生態、科技等方面價值,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,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。
賈福林老師講課風趣幽默
這一農耕主題的世界大會的內涵,與中國八百多年前南宋縣令樓璹所創作繪制的《耕織圖》完全吻合。這說明中國農耕文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,取得了極大的成就,為世界做出了極大的貢獻。而角樓圖書館的講座《耕織圖》就是這種農耕文明雄辯的歷史見證。在全世界糧食危機的情況下,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就更加具有了重大的現實價值。學習中國古人的智慧,是解決今日世界糧食危機的法寶,中國文化的偉大,再一次讓全世界嘆服。
賈福林老師與小“粉絲”合影
本次講座來了許多小朋友,而且都積極發言,他們平日注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,懂得不少,被賈老師夸為‘小博士’。賈福林老師特別對他們講解了作為炎黃子孫,要向老祖宗學習智慧,確立文化自信。還給他們講了學習方法,希望他們立志做科學家,而不是追求當什么“明星”,長大要做國家的棟梁之材。
最后,賈福林老師用詩意的語言對《耕織圖》講座主題進行了概括:
耕織根植天下——家國生存才能擁有天下,耕織圖冠蓋天下——中國畫藝術獨步天下。
耕織文明惠及天下——流傳域外造福天下,耕織瑰寶永恒天下——人類遺產傳承天下。
兩個小時的講座大家興致勃勃,氣氛熱烈,兩個小時網絡觀看達到六萬四千多。這種講座的效果,在公眾講座中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。
耕織天下講座現場
講座后,從當天下午到第二天,賈福林老師收到了許多網上觀眾的電話,對講座的新穎性、重要性和講授效果給以高度評價。
中國梅花院士陳俊愉之子、著名園林插花大師陳秀中老師說:“周末有幸在北京角樓圖書館聽賈老師講皇家耕織圖,賈老師知識淵博,圖文并茂,講起來通俗易懂,更重要的是選題具有重要意義,引導國人重視農業耕織,特別是引起了到場的小朋友的濃厚興趣。賈老師的講座立足中華農桑國粹,引導小朋友打開新的視角,了解祖國古老農業大國的優秀農桑文化,熱愛農桑,繼承農桑事業?!?/span>
黃帝
炎帝
鄭公盾先生長女鄭維深夜來電,商討《中國科學文藝史話》的推廣,賈福林老師熱心聯系翻譯外文。鄭公盾先生生前曾與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是好友,李約瑟對《中國科學文藝史話》給予極高的評價。為此書作序的王梓坤先生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,他評價《中國科技文藝史話》與李約瑟《中國古代科技史》可相媲美。因此翻譯外文應可以實現,為此賈福林老師積極進行聯系。對科學文史的提倡和推廣,賈福林建議建立一個博物館,還可運用文旅文創,策劃興建類似迪士尼樂園的科學文藝樂園,作為對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寓教于樂的科學普及頂級場所。
蠶寶寶
最輕的文物
在來電中,還有相關部門的領導結合《耕織圖》文化就“農業遺產保護與傳承”“鄉村振興”、新時期科學文藝的發展、農耕時代禮樂文化的創新性重建、青少年祖先崇拜精神的文化認同教育、中國農耕文明經典成果(如茶、絲綢等)走向世界等重大的問題進行了交流,目的是通過文化創意,弘揚中華農耕文化的美德,融于現代的科學精神,把青少年培養成既傳承中華文化傳統,又掌握現代科技的優秀的炎黃子孫。希望公益基金會決定重啟新時代“希望書庫”,繼續進行青少年的傳統文化素質培養以及科學普及教育,為中華文化復興做出新的杰出貢獻。
寧石寫于北京
2022年7月18日